Awesome
C结构体与 JSON 快速互转库
struct2json
struct2json 是一个开源的C结构体与 JSON 快速互转库,它可以快速实现 结构体对象 与 JSON 对象 之间序列化及反序列化要求。快速、简洁的 API 设计,大大降低直接使用 JSON 解析库来实现此类功能的代码复杂度。
起源
把面向对象设计应用到C语言中,是当下很流行的设计思想。由于C语言中没有类,所以一般使用结构体 struct
充当类,那么结构体变量就是对象。有了对象之后,很多时候需要考虑对象的序列化及反序列化问题。C语言不像很多高级语言拥有反射等机制,使得对象序列化及反序列化被原生的支持。
对于C语言来说,序列化为 JSON 字符串是个不错的选择,所以就得使用 cJSON 这类 JSON 解析库,但是使用后的代码冗余且逻辑性差,所以萌生对cJSON库进行二次封装,实现一个 struct 与 JSON 之间快速互转的库。 struct2json 就诞生于此。下面是 struct2json 主要使用场景:
- 持久化 :结构体对象序列化为 JSON 对象后,可直接保存至文件、Flash,实现对结构体对象的掉电存储;
- 通信 :高级语言对JSON支持的很友好,例如: Javascript、Groovy 就对 JSON 具有原生的支持,所以 JSON 也可作为C语言与其他语言软件之间的通信协议格式及对象传递格式;
- 可视化 :序列化为 JSON 后的对象,可以更加直观的展示到控制台或者 UI 上,可用于产品调试、产品二次开发等场景;
如何使用
声明结构体
如下声明了两个结构体,结构体 Hometown
是结构体 Student
的子结构体
/* 籍贯 */
typedef struct {
char name[16];
} Hometown;
/* 学生 */
typedef struct {
uint8_t id;
uint8_t score[8];
char name[10];
double weight;
Hometown hometown;
} Student;
将结构体对象序列化为 JSON 对象
使用前(源文件) | 使用后(源文件) |
---|---|
将 JSON 对象反序列化为结构体对象
使用前(源文件) | 使用后(源文件) |
---|---|
V2.0版本新增功能【yuxuebao】
1) 更新cJSON库至1.7.12版本,并扩充实现,支持int64 (long long)类型数据。PS:cJSON原来int64类型以double方式处理,如果超过16位会有精度损失。
2) 扩展struct2json功能,增加支持结构体内包含结构体成员,支持包含数组成员。
3) 增加struct2json 结构体与JSON转换代码自动生成的Python脚本,支持从头文件中提取结构体定义,并根据结构体定义自动生成结构体与JSON互转代码,并提供相关示例。
V2.0 使用说明:
1) 提取结构体定义:
将头文件(eg:mc_usr_def.h)放在demo\inc目录下;
执行generate_struct_defination.py,生成struct_defination.txt;
2) 生成结构体与JSON互转代码:
执行generate_s2j_code.py,根据结构体定义自动生成结构体与JSON互转代码:my_struct_2_json.c,my_struct_2_json.h;
该脚本支持的参数类型有 基本类型 和 结构体类型,enum和指针按int处理,不支持union和位域;
支持的数组类型:支持基本类型一维数组,结构体一维数组,字符二维数组(字符串数组)
3) 测试结构体与JSON转换:
cd demo
编译测试代码,gcc ../cJSON/cJSON.c ../struct2json/src/*.c ./*.c -I ../cJSON/ -I ../struct2json/inc/ -lm -DDEBUGS2J -g -o tests2j
测试 ./tests2j
查看output输出和生成的JSON样例文件struct_defination.json;
预期输出:*:strcmp:0 *:strcmp:0
*:json_cmp:1
欢迎大家 fork and pull request(Github|OSChina|Coding) 。如果觉得这个开源项目很赞,可以点击项目主页 右上角的Star,同时把它推荐给更多有需要的朋友。
文档
具体内容参考\docs\zh\
下的文件。务必保证在 阅读文档 后再使用。
许可
- Armink (original author)
- Yu Xuebao (current maintainer)
- and the other contributors (CONTRIBUTORS.md)
MIT Copyright (c) armink.ztl@gmail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