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wesome
GhostTunnel
- 首先这个概念是360提出来的,但是一直没有源码所以我尝试自己复现
- 360的PPT地址( https://github.com/360PegasusTeam/PegasusTeam/tree/master/talks )
- 这个项目会正式开源,技术无罪。一直到稳定使用为止。
- 感谢学弟( https://github.com/MRdoulestar/yunsle_ghost_tunnel )对我工作前期的启发。
- 非常感谢我的伙伴jerryma0912( https://github.com/jerryma0912 ) 对我开发工作的支持与帮助。不擅长C++的我很大程度受益于他的帮忙。
- 目前windows版本已经进入稳定演示版本。我们测试的平台是windows 10,测试过部分网卡。但是还未记录文档和测试结果。大部分的DOS指令可以成功执行。
- 目前项目已经告一段落
说明文档
被控端程序逻辑
被控端程序的目的在于接收控制端的指令,并根据指令执行相应的行为。由于控制端与被控端之间通过Probe request帧和Probe response帧传输,因此被控端逻辑主要分为**【帧传输逻辑】和【帧解析逻辑】**两个部分。
帧传输逻辑
Probe request帧由被控端主动发送,并接受控制端发送Probe respense帧。因此,在windows环境下,其执行的逻辑为:获取会话句柄、获取网卡列表及信息、发送request帧、获取附近网络信息列表、获取指定WLAN端口上的网络基本服务集、获取帧数据。
- 获取会话句柄
获取会话句柄采用的api为WlanOpenHandle。该api打开了一个与服务器的连接。只有持有了句柄,才能进行后续才做。
- 获取网卡列表及信息
获取网卡列表采用的api为WlanEnumInterfaces,通过该函数,可以获得一个网卡列表pIfList,通过对该列表的解析,可以获取网卡的信息。
- 发送request帧
在获取网卡信息判断网卡准备无误后,即可通过WlanScan函数发送request帧。发送帧的结构请参见后续部分。
- 获取附近网络信息列表
在发送request帧后,被控端通过WlanGetAvailableNetworkList函数开始扫描附近网络信息,检查是否收到response帧。如果没有,则返回第3步,重新发送request帧,然后再次检测。如果收到response帧,则进入第5步。
- 获取指定WLAN端口上的网络基本服务服务集
利用WlanGetNetworkBssList函数获取指定网络上的BSS列表并进行解析,根据response帧的特征值id过滤出有用的的帧。
- 帧解析
将过滤出的帧并根据帧的定义获取对应的数据,从而完成一次帧传输逻辑。
帧解析逻辑
在完成帧传输逻辑后,即可获取由控制端发送的response帧数据。request帧和response帧的帧结构如下:
request帧结构:
“acc” (3byte) | Hash (8byte)
名称 | 作用 |
---|---|
“acc” | 用来标识该帧为请求帧 |
Hash | 帧第一次发送时间的Hash值 |
request帧的前三个字节用于标识该帧为请求帧,后面8个字节为当前帧第一次发送时间的Hash值,为接收端提供帧标识,防止重复接收。 |
response帧结构:
- 执行指令帧:
”ccc” (3byte) | Hash (8byte) | Command (244byte)
名称 | 作用 |
---|---|
”ccc” | 用来标识该帧为执行指令帧 |
Hash | 最后一次接收到response帧的Hash值 |
Command | 执行指令 |
执行指令帧的前三个字节用来标识该帧为执行指令帧,后面8个字节为最后一次接收到response帧的Hash值,最后244字节为待执行指令。
- 传输文件帧:
”F” (1byte) | FilenameLen (2byte) | Hash (8byte) | FileIndex (2byte) | CurrentIndex (2byte) | FileName+FileContext (220byte)
名称 | 作用 |
---|---|
"F" | 用来标识该帧为传输文件帧 |
FilenameLen | 用来标识文件内容相对于头信息后内容的偏移量 |
Hash | 当前帧第一次发送时间的Hash值 |
FileIndex | 文件总分片数 |
CurrentIndex | 当前接收的分片序号 |
FileName+FileContext | 先为文件名称,然后为具体的文件内容 |
传输文件帧的第1个字节(“F”)用来标识该帧为传输文件帧,第2、3字节(FilenameLen)用来标识文件内容相对于头信息后内容的偏移量,因为文件名的长度是不定的。第4-11字节(Hash)为当前帧第一次发送时间的Hash值,第12、13字节(FileIndex)为文件总分片数,第14、15字节(CurrentIndex)为当前接收的分片序号,第16字节起先为文件名称,然后为具体的文件内容。
根据帧结构,可以很轻易的解析帧所携带的信息。如果帧为执行指令帧,则调用CreateProcess函数创建进程执行指令;如果帧为传输文件帧,则将帧所携带的文件内容写入文件中。
文件说明
-
main.cpp /.h 主程序入口
-
mainProcess.cpp /.h 主函数逻辑
-
Action_ExcuteCmd.cpp /.h 执行命令攻击逻辑
-
Action_Sendfile.cpp /.h 发送文件攻击逻辑
控制端程序逻辑
response帧由控制端在接收到request帧后发送,因此控制端逻辑主要分为解析命令、抓包、发送帧三个步骤。
- 解析命令
不同的攻击所采用的参数不同。例如:
需要设定自动关机时,所采用的指令是python main.py -c "shutdown -r -t 60"
需要远程传输文件时,所采用的指令是python main.py -f "/root/Desktop/hello.txt"
因此,需要对攻击者所采用的指令进行解析,从而确定所需的帧结构。
- 抓包
由于reponse帧需要在接收到request帧后对其进行反馈,因此,在python环境下,利用scapy工具包sniff方法对指定网卡进行扫描(注:指定网卡需要切换至monitor模式)。当收到数据包后,根据request帧的特征对数据包的内容进行定位和解析,如果解析到request帧,则将帧的hash部分存入本地缓存。
- 发送帧
根据攻击者的指令,控制端根据定义的response帧结构构造数据包,并按照帧会话逻辑进行发送。
帧会话逻辑
由于采用request帧和response帧进行的会话是无连接的,因此很容易造成帧的丢失、重复等问题。因此,在需要多帧传输、单帧验证等使用场景下,需要采用一种可靠的会话逻辑来确保帧的按序传输。帧的会话逻辑如下:
request帧初始状态下Hash值为随机数。在接收到response帧后,将最新接收的response帧的Hash值作为自己的Hash值,从而达到告诉控制端“某帧已经接收到,请发送下一帧”的目的。reponse帧发送的Hash值为第一次该帧发送的时间哈希值,控制端第一次发送500帧,之后每隔4秒钟再增加50帧发送,直到收到request帧携带的Hash与当前帧的Hash值相同为止,否则不发送下一帧。从而达到“确认帧已经送达”的目的。通过这种逻辑,从而保证帧不会丢失。
此外,被控端每次会将最新收到的帧的hash存在本地,每收到response帧时,会将Hash值与本地的hash值进行比较,如果不一致,则执行相关动作,否则,则抛弃该帧。通过这种逻辑,从而保证帧丢失、帧缓存等问题。
考虑到帧所携带的数据量有限,且传输距离较短,因此没有对帧数据进行校验,默认接收到的帧都是正确的,实验测试也表明,没有必要对帧数据进行校验。
脚本使用方法
主控脚本采用传统的"参数+指令"方法,其对应参数及含义如下:
-h 脚本帮助
-c "command" 远程执行指令,建议执行的指令使用“”括起来,如果没有使用则只能执行单指令
-f "file path" 传输文件,路径可以为绝对路径,也可以为相对路径
示例:
打开计算器 python main.py "cmd /c calc"
传输hello.txt文件 python main.py "/root/Desktop/hello.txt"
踩过的坑
-
程序的整体逻辑比较简单、清晰。帧结构目前仍然有可扩展性,如帧头。
-
被控端在收到response帧后,会在本地进行缓存,导致被控端反复认为接收到该response帧,因此帧头采用hash值进行标识。
-
对于被控端,不同的攻击类型所需采用的执行方法不同,如执行命令攻击需要调用createProcess方法来执行命令,而传输文件则需要将帧内容写入文件。因此,对帧头进行了标识,根据标识在客户端采用不同的方法。
-
控制端的网卡需要切换至monitor模式
-
在文件多分片传输的情况下,可能会出现network down,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后续将开发续传功能。
-
一次传输完成大约需要3秒,且该时间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而增加,因此传输效率低,该问题有待于解决。